### 曹赟定谈戴伟浚、谢鹏飞重伤:不在体系里,主教练不需要技术流
近日,中国足球界两位技术型中场球员戴伟浚和谢鹏飞的伤病情况引发关注。上海申花老将曹赟定在接受采访时谈及此事,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的核心:“他们不在体系里,主教练不需要技术流。”这一言论迅速引发热议,折射出中国足球长期存在的战术理念之争。
戴伟浚和谢鹏飞作为国内足坛少有的技术型球员,以其出色的盘带、传球和创造力著称。然而,近年来他们在俱乐部和国家队的出场时间并不稳定,伤病频发的同时,也似乎逐渐淡出核心阵容。曹赟定的评论直指当前一些教练的战术偏好——强调身体对抗、防守纪律和快速反击,而非技术细腻的控球组织。
“不在体系里”这句话点出了现代足球的残酷现实:球员的价值往往取决于是否契合主教练的战术框架。许多教练倾向于使用执行力强、跑动积极、防守到位的“工兵型”球员,而非风险较高的技术流。这种选择在短期追求成绩的背景下尤为常见,但长远来看,可能抑制球员的创造力和比赛观赏性。
曹赟定进一步表示:“主教练不需要技术流。”这并非孤例。近年来,中超联赛和国家队中,技术型球员的生存空间确实受到挤压。例如,戴伟浚在加盟上海申花后表现起伏,谢鹏飞也多次因战术调整沦为替补。这种现象背后,是足球理念的分歧:究竟是坚持控球传递的技术道路,还是选择更务实的防守反击?
中国足球历来在“技术流”与“身体流”之间摇摆。早年徐根宝倡导“抢逼围”,注重身体和拼抢;后来西班牙教练带来传控理念,技术型球员一度受到青睐。但如今,随着金元足球退潮和成绩压力增大,许多球队回归保守打法,技术球员的生存环境再度恶化。
这种趋势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可能导致年轻球员放弃技术训练,转而追求身体对抗,从而削弱中国足球的底层技术基础。其次,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上面对技术型球队时,往往因缺乏控球和组织能力而陷入被动。例如,12强赛中,国足中场控制力不足的问题暴露无遗。
曹赟定的发言也是一种呼吁:足球需要多样性,技术流球员不该被忽视。真正的强队往往能平衡战术与创造力,例如日本足球坚持技术路线,近年成果显著。中国足球若想长远发展,需包容不同风格的球员,并建立更灵活的体系。
戴伟浚和谢鹏飞的伤病或许只是表象,深层次问题在于足球理念的单一化。希望曹赟定的声音能引发更多反思,让中国足球在战术选择上更加多元和开放。毕竟,足球的本质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失去技术流,便失去了最美的部分。